新聞資訊
News Center
在農村,辦白事一律禁止吹嗩吶,真的合理嗎?
在農村,辦白事一律禁止吹嗩吶,真的合理嗎?
白事吹嗩吶是祖先留下的民間文化遺產!既然它在農村長期存在,能夠流傳至今,就意味著它有它的合理性,有它的價值和意義,它的存在是合理的。所以白事吹嗩吶應當尊重、禁止、勸阻和提倡民間文學藝術,并采用自愿原則。
農村白事吹嗩吶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。人們常說,生活中要有儀式感,農村親人的去世,無疑是他家人的一件傷心事,嚎嚎大哭,哭得時間短了身體或許還能受得了,哭得時間長可能身體可受不了。那么如何表達這種悲傷的心情呢?白事吹嗩吶的形式正好彌補了這個缺點和不足。在親人的葬禮儀式上,嗩吶這種音樂形式可以很好地表達對逝者親人的思念,為逝者營造一種悲傷、向往、遺憾的感覺。農村的喪葬之所以能流傳幾千年,我想一定有它存在的魅力、價值和意義。農村白事吹嗩吶是一種民間文化,需要更好的傳承和發(fā)展。單純拿它來說既不科學也不合理!
其次,農村白事吹嗩吶有積極的一面,也有消極的一面。在農村的白事葬禮上演奏嗩吶,既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和思念,也帶來了很多糟粕,為人們所詬病。比如在農村,有些人在老人活著的時候不孝順,不愿意花錢給老人買好吃的和穿的,這樣他們就可以安度晚年。老人去世后卻大操大辦,鋪張浪費,花錢請各種吹拉彈唱的班子全上陣,名為借吹嗩吶表達對逝者的哀思,實為是為了講排場,愛面子。在這種情況下,演白事吹嗩吶的形式遠遠大于它的內容,而且是假孝子、假慈悲!被鄰居指指點點,這種形式主義的嗩吶不受農村人歡迎,有人建議取締,因為它失去了演奏嗩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。更重要的是,請幾個嗩吶手演奏幾天也不是一筆小開支,也不符合簡單葬禮的文明新風。
還有農村白事吹嗩吶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合理的對待。嗩吶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和文化,一些高校都開設了嗩吶專業(yè)。有人建議在農村喪葬中禁止吹嗩吶的形式。禁令后,農村地區(qū)的嗩吶愛好者沒有市場了,還有誰愿意學習和研究嗩吶的音樂和文化?這必然導致嗩吶文化在民間的流失,不利于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(fā)展!
民俗文化需要傳承和發(fā)展,采取一刀切的做法,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(fā)展。在民俗文化的發(fā)展和傳承中,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,不提倡、不鼓勵、不禁止。自愿合理的引導可能是農村白事吹嗩吶較好的存在形式!那么你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?
在線留言